第170节(1 / 3)
这里大概是间书房,厚厚的书堆到天花板那么高,岳飞就出现在这排书架后面。
等等,这里绝对不是崖山吧?
他到底来了什么地方?
根据之前于谦、郑成功等人的参赛信息推断,在崖山海战之前,大宋还有一些陆上城池在进行最后的顽强抗战。
岳飞离开书架,往前走了几步,一抬头,忽然和不远处供奉的一樽牌位打了个照面。
「宋故岳王武穆之位」。
还挂着一张画像,犹有青烟袅袅缠绕,不绝如缕。
岳飞:啊这,自己明明还活着,但在此处已经死了,这种感觉不得不说挺惊悚的。
牌位前面跪着一个人,正在低眉燃香,而后又提笔写着什么东西。
他写得那么专注,连岳飞走过来都没注意,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一向位高权重,根本想不到有人敢来打扰他。
牌位旁边,叠放着厚厚一叠纸,上面全是一些怀念赞美他的诗文,字迹隽秀清湛,一笔一画温淳而绵长,寄托着无尽的哀思。
是岳飞本人看了都直呼顶不住的地步:
“故将军岳王披文握武,豪杰挺秀,年年过西湖见昔人不在,唯有烟水空流,不觉泪下而沾襟。”
“余年少早登进士,感家国之沦亡,投笔从戎,请缨按剑,若许年倏忽过,乃到如今。”
“先师是岳家军第三代将领,至余为第四代,余自幼慕公之高风,特恨此身生迟,未可斩锋浴血以求一见,随公征战四方,流徙各地,策马江北,一至蒙冤含恨,同死风波亭。”
“大宋三百年,未见有如公者。”
“岂料鳞音后,俄传蝶梦云。想教宁越水,恨不识朱云。”
……
岳飞实在看不下去,就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好。”
对方骇然回头,目光定格在他脸上,又转头看了一眼牌位上的画像,忽然倒吸一口凉气。
岳飞:“相信你也看出来了吧……不是,你别昏,先告诉我这是什么地方!”
然而对方死死抓着他的手,乍悲乍喜之下,就这样一口气没接上来,昏了过去。
岳飞下意识接住他,这才发现他满身都是血,似乎伤得很重。
他眉峰微皱,心里有种不祥的预感,推窗看去,城中街巷一片萧条荒败之景,甚至有尸横遍野,尚来不及收拾,空气中弥漫着无尽的血与火气息,沉重得几乎凝滞。
这是一座已经走到了沦丧边缘的城池。
忽听门外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有人立在那里,十万火急地说:
“大将军,追杀文天祥的命令已经通传向各处了,定教他升天入地,无处可逃,不日就将其首级悬于城门,昭告天下,以示我等死战之决心!”
岳飞:???
你再说一遍,你要去追杀谁?!
【作者有话说】
某将领:我那从天而降的迷人老祖宗(?)
岳王来的时间相对来说略早一丢丢,大概算是前崖山时代
李庭芝在漫天烽火中闭上眼, 沉沉睡去。
他觉得倦怠而悲切,好似做了一场深渊无边的长梦。
梦里,有人端肃凛然, 自一片明光中向他伸出手,要将他拉出这一片国破家亡的深渊。
他茫然地想,怎么会有人来呢, 扬州已经是彻彻底底的一座孤城了。
已经到了这个时候, 谁还能来救一救我,救一救扬州子民……
眼下是德佑二年二月, 扬州城已经陷入重围将近一年之久。
元兵大军围城, 在名将阿术的率领下,切断一切与外界通行的途径, 他们已经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城中粮食无以为继,已然完全是一片炼狱之景象。
南宋的国家军防,素来皆倚重扬州城,襟山带水,大军驻扎于此, 与江淮连成一线。
然而, 自上游的襄阳、建康先后被元人攻占扫平,扬州的地缘优势也就荡然无存。
阿术大军控扼长江天险, 修楼橹, 筑藩篱,平铺江心石台,一步步操作下来,直接就将扬州城变成了砧板上的鱼肉。
如果单纯只是军事地形困难, 倒也算不得什么, 问题主要还是出在人身上。
扬州守将李庭芝, 是当朝大将军、淮东制置使,在朝野威信极高,同时也是岳家军的四代目。
他的恩师孟珙是岳家军第三代将领,岳飞部将孟林之孙,前任的第二代领袖则是毕再遇,岳飞部将毕进之子。
孟珙当年曾力挽狂澜,收复襄樊,屡败蒙古,取得了宋元战争中本方有史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
时人将他比为岳飞,称南渡以来,唯此二人而已。
甚至有人说,孟珙不死,则宋不灭。
之前岳家军的三代领袖,岳飞、毕再遇、孟珙,都在忙着北伐抗击胡人,收复失地,北定河山。这是一系列连绵不绝的传承,正
↑返回顶部↑